智障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現狀研究及建議
智障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現狀研究及建議
徐鑫
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啟智學校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智障兒童作為特殊兒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教育也相應的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它對于智障兒童的身心發展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智障兒童與普通兒童存在著巨大的身心發展差異,對于家庭教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現階段智障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本文從智障兒童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家庭教育行為、家庭教育內容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四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現階段智障兒童家庭教育所存在的現狀及問題。
關鍵詞
智障兒童;家庭教育;現狀研究;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智障,是兒童腦發育不良的最典型表現,在國際上統稱為“精神發育遲滯”。是指年齡在18歲以前,智力明顯比同年齡的正常兒童的平均水平以及社會適應能力顯著低于相同文化背景的同齡兒童的一組發育性疾病。產生智障的原因非常復雜,但人的智商并不完全取決于先天遺傳因素。研究表明,只要后天注重教育培養,特別是進行兒童早期治療和教育,那么這些兒童的智力水平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甚至達到正常水平。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家庭教育對于智障兒童來說有著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的位置。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對智障兒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及可行的。首先,家庭作為兒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和終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其次,智障兒童是不幸的,作為智障兒童的家長是更加不幸的,他們在心理方面承受的壓力是一般的家長所不能理解的,正是這種心理壓力可能導致一些偏離常態的家庭教育,值得去深思及探究;第三,智障兒童由于在身心發展上與普通兒童存在差異,導致了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教育內容都與普通的家庭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去了解和探討的。
二、智障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智障兒童根據其障礙程度的不同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四個等級。本文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限制,研究對象限定為輕中度智障兒童的家庭教育。
智障兒童家庭教育是智障兒童教育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家庭作為智障兒童最早生活學習的地方,對智障兒童的身心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恰當的家庭教育可以對智障兒童的語言、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交往、道德品質等多方面都起著促進作用,相反,不當的家庭教育不僅不能促進智障兒童的身心發展,還會阻礙智障兒童身心的發展。中國的智障兒童家庭教育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起步晚,并遠遠落后于他們。但隨著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智障兒童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及家庭的重視。但由于我國很大部分的智障兒童生活在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村地區,他們在接受家庭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
(一)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偏低,且重視的角度失衡
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可以從家長對教育的投入——金錢的投入、時間的投入,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如何考慮親子關系三個方面來看。
1.家長對兒童的教育投入偏低
家長對智障兒童的教育投入主要是從金錢的投入及家長時間的投入兩個方面來看。現在智障兒童的家長在兒童教育方面的經濟投入是普遍偏低的,有些家長不愿意或是沒有經濟條件增加對兒童的教育經濟投入,比如增加對兒童早期康復訓練的投入。還有一些家長對兒童教育的經濟投入的比例較大,卻在時間方面的投入較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導致家長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或是對孩子進行教育方面的指導教育等。很多家長明確表示對兒童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投入明顯高于對兒童直接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沒有花費金錢使孩子接受早期康復訓練,并認為接受早期康復訓練是花冤枉錢。另一方面這位家長也明確的表示平時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并不多,也不會特意的抽出時間來指導孩子學習與生活方面的知識,與學校教師之間的聯系時間更是少之又少的。
2.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
大多數智障兒童的家長持有這樣一個觀點認為教育更多的是學校的事情,學校是負責教育的,家庭主要是負責生活方面的,負責孩子的吃、穿。智障兒童家長認為學校教師更具有專業性,對智障兒童的教育問題更具有針對性,家長缺少教育的知識及教育經驗,特別是在面對一個智障兒童時,家長不認為自己有能力來對智障兒童進行家庭教育。所以,家長就把智障兒童的教育問題全部推給學校,認為自己負責好兒童的吃穿住行幾方面就行。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學歷低、缺少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識,不認為自己可以很好地做好家庭教育,也不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更多的是認為學校才是兒童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只是兒童生活的地方,家長更多的是負責兒童的衣食住行的問題。
3.對親子關系認識較片面
部分智障兒童家長認為在親子關系中,孩子應該聽從家長的話,特別是在當孩子是一個智障孩子時,智障孩子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的控制兒童,或是給兒童指出兒童需要做的事及正確的做事方法,智障兒童不需要有自我發言的權利,只需要服從家長的指令即可。有的家長他們認為孩子在智商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他們缺少正常的判斷能力及做事的主動性,所以,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是沒有發言權,家長也不會給與他發言的機會,孩子在做事時只要按照父親的指令去完成就是一件很好地事情。換而言之,在這些家長的心中孩子只要聽話就是好孩子。
(二)家庭教育行為
家庭教育行為指的是家庭教育中家庭中家長采用什么樣的具體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
1.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不當
不同的家庭的教育方式根據國內外心理學研究成果,主要有四種模式:專制命令型、民主尊重型、放縱溺愛型、過于保護型。我國智障兒童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一部分家長采用的是專制命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他們認為兒童天生就應該是聽從家長的話的,家長的話都是對他們好的,智障兒童更應該如此。部分智障兒童家長認為智障兒童由于智力因素存在嚴重缺陷,不認為智障兒童有任何主見及思想,即使有也是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因此就剝奪了他們發表意見的權利,使智障兒童在家庭生活中完全是一種被控制的命運。還有一部分智障兒童家長由于孩子的特殊性,他們對孩子抱有愧疚心理,在與孩子的生活中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只要是孩子要求的都會想辦法做到,或者是對孩子過度溺愛,在很多方面盡量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這些家長對兒童更多的采用一種方式是溺愛放縱,或是過于保護,他們把智障兒童牢牢地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讓他們受到一點點的傷害。無論是專制命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還是放縱溺愛、過于保護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是一種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對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都是不利的。
2.教育手段比較簡單粗暴
智障兒童家長的家庭教育手段比較簡單且粗暴,對孩子的獎勵教育少,批評教育是家長慣用的教育手段,有的家長甚至會采用體罰的方式作為教育手段。很多智障兒童家長通常情況下不會與孩子談心交流,他們認為智障孩子不會明白家長說的事情或是家長做的事情,并且孩子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需要家長去了解。在智障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通常采用的教育手段不是說服教育,而是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批評教育,或是一些體罰的方式。較少情況會鼓勵表揚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部分家長由于性格或是習慣不輕易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孩子在做對事情的時候,家長的心理可能是很高興的,但是他不會把這種高興化為表揚的方式來鼓勵孩子,他更多地是在心理感覺安慰。
(三)家庭教育的內容
智障兒童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做人的教育、智育四個方面。
1.健康教育中對兒童的身體健康重視面失當并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對于智障兒童來說身體健康是他們接受特殊訓練適應社會生活的前提,所以身體健康教育對于智障兒童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同時智障兒童由于智力殘疾,內心對于自己與他人明顯區別,而產生自卑感,如果家長不加以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幫助兒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很可能導致兒童的不自信,在社會交往中產生退縮行為。因此對智障兒童無論是身體健康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
部分智障兒童家長雖然看到了身體健康對于兒童的重要性,但是卻對身體健康的重視面失衡,他們對兒童的身體健康更多關注的是病后治療,而不是病前預防。他們關注兒童生病后要買什么藥好,怎樣好的快,而不是讓兒童注重飲食規律,按時參加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質,減少兒童生病的幾率。還有一部分家長對如何保障孩子身體健康的理解方面存在偏差,他們認為不生病,每天吃飽喝足、穿暖就能保障身體健康,所以他們在兒童的健康飲食方面更多的在意的是孩子有沒有吃飽,而不是孩子這樣的飲食搭配健不健康的問題,是孩子有沒有生病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體育鍛煉夠不夠的問題。
還有一部分家長完全忽視了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不認為智障兒童會有心理問題,在他們的心理孩子可能根本不會懂得外界看待他們的眼光,他們不懂得什么叫自卑,所以智障兒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看到兒童的心理問題,沒有與孩子及時的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問題,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促使智障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
2.對智障兒童的生存教育局限于個人日常生活技能。
智障兒童在生活自理能力與普通兒童相比較存在嚴重不足,所以對智障兒童的教育和訓練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務就是要讓他們能夠實現生活自理,只有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使兒童在社會中生存。
目前我國大多數智障兒童的家長對孩子的生存教育只局限于兒童個人的日常生活技能,忽視了兒童人際交流、規則遵守、自我保護等方面的教育。智障兒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比較注重對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但是他們的培養存在嚴重的不足,只局限于對兒童個人日常生活技能的培養(如吃飯、穿衣、大小便、做簡單的家務等),而對一些社會性的技能忽視。很多智障兒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注意到有意識的培養兒童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在一些規則方面的教育也嚴重缺乏,比如遵守交通規則及不隨便亂丟垃圾等方面;同時也沒有注意到對兒童安全意識的培養,比如不隨便吃陌生人的東西,遇到緊急情況如何處理等方面的教育都是嚴重缺乏的。
3.做人的教育內容涉及面狹窄
做人的教育主要包括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由于智障兒童的認知能力落后及語言發展的滯后,對他們進行一定的這方面的家庭教育,是他們能夠獨立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條件。但在智障兒童的實際生活中家長往往忽視了對兒童道德認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筆者在與一些智障兒童的家長交流過程中,從一些家長的談話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家長對兒童良好個性品質塑造及與人溝通交往能力方面的忽視。他們沒有利用好家庭環境來與孩子多交流,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日常文明禮貌行為及用語。筆者了解到有一名智障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有愛撒謊的習慣,但這習慣并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當兒童撒謊時,家長并沒有及時的采取有效措施來制止孩子的這一不良行為,更多的時候家長在無意之中助長著兒童的這一行為。
4.家長忽視了智障兒童的智育
智障兒童的智育目的不僅是為了給兒童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改善、提高其智力。家庭對智障兒童的智育發展重視否主要看兒童的早期康復訓練,以及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兒童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想象力的培養。智障兒童的家長由于心理的接受能力以及本身認識的局限:一是認為孩子的智力因素是不可逆的,沒有辦法教育或訓練;二是希望借助醫療手段使兒童得到康復,因而使兒童錯過了接受早期康復訓練的機會,錯過了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種原因家長也沒有注意對兒童觀察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的培養。
(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
家長對隨班就讀學校教育的不了解,把兒童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更多的理解為文化課程方面的教育,致使很多智障兒童家長對兒童在學校學習抱著消極心理:認為孩子智力有問題,學習也不可能好,只要他到學校和普通兒童多接觸,混混日子就行。這種想法導致了家長不關心兒童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沒有與學校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導致家長不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很多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得不到及時的鞏固;而學校也沒有注意到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教師也不了解兒童在家庭中的情況,兒童的很多習慣愛好都靠老師自己慢慢觀察,浪費了很多的時間,而且很可能教師對兒童的了解也不夠仔細和徹底,加大了老師的工作強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聯系機制,它們之間處于嚴重脫節的狀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都處于單線發展的狀態。
三、改善智障兒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建議
根據家庭因素、學校教育、社區因素、國家政策法規四個方面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提出以下主要建議:
(一)采取措施改善不利家庭因素為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
針對家庭因素中家長的心理承受程度、家庭的經濟條件、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長的勞動時間對智障兒童家庭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而提出以下對策:
1.家長要及時調整心態
家長在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智障兒童時,心理都會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從最初的震驚期到拒絕期、絕望期、內疚期,最后才到接受期。家長要自己努力調整心態或是尋求他人幫助(如接受心理咨詢等),盡快走過前四個時期到達接受期。家長只有從心里認清孩子是智障的這一事實,才會對智障兒童的教育問題產生重視,才會積極的面對智障兒童,使智障兒童早日接受康復訓練。
2.特殊學校組建智障兒童家長交流協會
一所特殊學校里有著許多的智障兒童,涉及到許多的特殊兒童家庭。特殊學校有條件使智障兒童家長集合起來,定期開展家長交流協會,這個協會里的家長可以互相傾訴煩惱、交流教育兒童的經驗或是互相交流一些有用的信息。這樣不僅可以使一些情緒低落的家長找到傾訴的途徑,改變家長的心態,使之盡快走出情緒低谷,而且可以為一些不懂得如何進行智障兒童家庭教育的家長提供經驗。
3.特殊教育專業機構定期培訓家長
針對一些智障兒童家長的教育程度偏低,對兒童的家庭教育內容、方式等方面都出現問題,還有很多家長缺乏對智障兒童身心發展的了解以及對康復知識的缺乏等問題。一些特殊學校或是特殊教育的專業性機構可以組織一些家長的培訓活動,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家庭教育實踐中的科學性,提高家長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了解,提高家長對智障兒童康復知識的了解。
4.政府提高對智障兒童家庭的福利待遇
家庭的經濟條件偏低是影響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智障兒童家庭的經濟收入可以有效的增加智障兒童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經濟投入,加強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度,同時可以從物質方面改善智障兒童的家庭教育。政府提高智障兒童家庭的福利待遇是改善智障兒童家庭經濟條件一個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政府可以通過提高智障兒童家長的工資待遇或是直接的定期的經濟補貼等方式來增加家庭收入。
5.減少工作時間,增加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家長適當的減少工作時間,一是利用更多的時間來和兒童相處,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家長通過溝通交流來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孩子培養感情,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二是家長有更多的時間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二)改善學校因素以輔助家庭教育
學校因素對家庭教育主要從兩方面進行影響:一是隨班就讀教師的不作為加大了對家庭教育的需求;二是特殊教育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不暢。如何改變這種不良現象,主要有如下三點:
1.隨班就讀學校為智障兒童配置專門的特殊教育教師
在文章的前面提到隨班就讀教師有幾十名學生要看顧,很難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去關注特殊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找一名具有特殊教育專業知識的特殊教師專門負責智障兒童學習、生活方面。特殊教育教師需要在智障兒童的上課期間陪同,以防出現影響課堂秩序的行為,同時特殊教育教師可以及時的了解學習進度,方便為兒童進行課外的輔導。配置專門的特殊教育教師是為了減輕家長的負擔,避免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同時也可以減輕家長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負擔。
2.加強學校與智障兒童家長之間的聯系
學校與智障兒童家長之間的溝通不暢,導致家長缺乏對兒童現狀的了解,缺少有效的、具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是學校與家長進行信息交流,是互相了解孩子的直接而有利的渠道。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可以更好地促進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改善智障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三)良好的社區環境為良好的家庭教育創造條件
社區的人文環境及硬件環境都影響著家庭教育。要改善家庭教育,就要采取措施把社區因素的影響轉化為積極的健康的影響。
1.社區加強居民對智障兒童的認識
居民對智障兒童的態度很大部分來源于他們對智障兒童的認識。加強居民對智障兒童的認識,讓他們了解到智障兒童究竟是怎么回事,了解到智障兒童不會對他們有任何的危險性,引導居民用正面的、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智障兒童及智障兒童的家庭,使智障兒童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外出會帶來什么不良影響,孩子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也可以順利的進行,這對智障兒童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內容及家庭教育方式都有積極作用。
2.社區修建可供智障兒童活動的場所和設施
社區修建專門為智障兒童提供的體育鍛煉設施,提高家長帶孩子外出做體育鍛煉的機會,增加兒童的體育鍛煉時間,可以為家庭教育中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智障兒童活動場所的建立可以增加兒童與社區居民的接觸機會,加強居民對智障兒童的認識,為智障兒童創建一個可以溝通交流的平臺,為智障兒童家庭教育內容中生存教育、做人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國家制定法律法規,保證成年智障兒童的生活生存問題以減輕智障兒童家庭壓力
國家對成年智障兒童的安置得當,不僅可以緩解家庭的壓力,同時也讓家長對智障兒童今后的生活生存問題放下擔憂。國家制定法律法規 為智障兒童提供一些簡單的工作崗位,讓一些中度輕度的智障兒童能夠自給自足,而不是一味依靠他人的幫助。國家為中重度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成年智障人士提供專門的福利場所,讓他們的生活無憂。
徐鑫,男,漢族,研究生學歷,教育碩士,畢業于西南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現就職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啟智學校,德育副主任。
參考文獻
[1] 朱莉莉.小學輕度弱智隨班就讀生家庭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 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彭立榮.家庭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4] 胡瑩,商虹.論家庭教育的功能、特點和基本要求[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5] 魯印服.試論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J].科學教育論壇,2005,(16).
[6] 宗榮秋.談家庭教育功能觀的轉變[J].中國教育學刊,2001,(2).
[7] 王勇.淺論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化[J].家庭與社區教育,2005,(12):51.
[8] 魯立成.談新時期的家庭教育與青少年成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263一265.
[9] 胡玉順.怎樣扮演父母的角色[J].21世紀,2003,(2).
[10] 祝建平.淺論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7,(6).
[11] 徐美貞.弱智兒童父母心理壓力與應付方式、生活質量的相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3,(2).
[12] 張寧生,榮卉.殘疾兒童的父母如何調適心路歷程團.心理科學,1997,(20).
[13] 徐勝.智力障礙兒童家庭教育原則[J].南方論壇,2007,(5).
[14] 李柞山.論智力落后兒童的家庭教育[J].重慶師院學報,1997,(1).
[15] 張海叢,劉琳.輕度智力落后兒童父母的學習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3).
[16] 李術.論全納教育中的家長參與[J].中國特殊教育,2004,(4).
[17] 賴越穎.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現狀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08.
[18] 李莉.兒童家庭教育指導[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06.
[19] 鄒強.中國當代家庭教育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0] 陳云英.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