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閱讀效果?據我觀察國際小學的老師主要做了這兩件事
如何引導孩子讀書、如何確保孩子讀懂,一直是家長關心的問題。
姍媽的女兒珊珊在國際學校待了三年多,學校老師在閱讀方面的教學方式引發了她的思考,今天她將介紹國際小學老師是如何進行閱讀知識拓展和思維訓練的。
中西教育模式各有優劣,如何將西方教育中的好的一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應用在孩子的英文啟蒙中,或者延伸到中式教育中,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語言教學是西方教育中的優勢,閱讀作為語言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其作用不言而喻。
我的女兒姍姍在國際學校讀書已經三年多,幼兒園兩年、小學一年多,如果讓我用關鍵詞來概括他們在閱讀中的教學方式,那就是:知識拓展和思維訓練。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國際教育在教學中是如何加強閱讀效果,如何進行知識拓展和思維訓練的。
豐富多樣的活動拓展
國際小學的知識拓展還是比較豐富的,珊珊目前接觸到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類型:
1、搭建游戲區
老師會根據某一本書的故事搭建一個游戲區。
有一次我去姍姍的學校,看到了他們根據故事書《 and the Wolf》搭建的游戲區,這本書中描繪了各種樂器和聲音,在游戲區里學生可以認識不同的樂器,模仿故事的角色進行表演。
2、畫畫
游戲區搭建好以后,小朋友們可以根據這本書進行繪畫創作,掛在游戲區的墻上。
畫畫是小朋友很喜歡的方式,畫畫的過程就是他們在腦子中對“圖書故事”進行回放的過程,這就再次加深了孩子對故事的印象,也展示了他們對故事的理解。
有時繪畫完畢后再讓小朋友對畫進行講解,這樣又會鍛煉到他們的語言能力。
3、木偶劇
把書里的故事排演成木偶劇(或是小型話劇)也是老師常用的一種有趣的方法。
父母和孩子可以在家里嘗試玩一下,放假的時候不妨來個全家總動員,搞一次小小的故事演出,小朋友們一定樂此不疲。
多類型提問的思維訓練
針對故事提問題,是訓練孩子思維很好的方式。
這個過程中可以提的問題種類非常多,我下面闡述的時候大概分了類別,有的類別彼此之間有一定的重疊,不過沒有關系,這些提問題的方法是各有側重的。
1、這個故事講了些什么?
這個問題,有時也稱之為“主旨題”,就是讓孩子用一兩句話總結一下這個故事。
想必大家對這個問題并不陌生,在我們的四六級、考研、托福、雅思等英文考試中,閱讀理解后面的題目中幾乎必有一道這樣的題型。
六級英語閱讀理解真題
即使作為成年人,我們還經常在英文考試中答錯這樣的題型,那么為什么這類題型容易答錯呢?
英文考試在設計這個題型時,會出現一些干擾項。
比如,有的答案雖是文章中描述的一個事實,但比較次要,并非是中心思想;還有的答案,雖然是正確的,卻是文章的推論,而非主旨。
因此,這個提問方式看似簡單,當書、文章足夠復雜時,想答對也非易事。
那么,從小訓練孩子對書的歸納能力就是從這個問題開始的,逐漸訓練孩子用一兩句話總結故事的能力。
2、“5W1H” 提問法
“5W1H” 即 Who、What、When、、Why、How。
故事里都有誰?發生了什么?各在什么時間?涉及到了哪些地方的場景?為什么會這樣?故事角色是如何做的?
以 tree (《牛津閱讀樹》)中的一本書《 and the dog》為例,對“5W1H”提問法進行闡述。
這本書屬于級別7,主要故事內容是:
男孩 和好朋友 一起幫鄰居 Mrs 遛狗的故事,Mrs 交代他們一定不要取下狗鏈,但兩個男孩并沒有聽取小狗主人的建議,不但取下狗鏈,還帶它去了商店、咖啡店、公園等地方,導致小狗亂跑,引起了很多騷亂。
如果按照“5W1H” 提問法應該如何給孩子提問呢? 看圖~
將上面這些問題翻譯成中文:
When: 他們什么時間出發的?
Why: 他們為什么要去那里?為什么那個男人生氣了?
How: 他們是如何到那里的?那個男人的感受是怎樣的?
:他們去了哪些地方?
Who: 他們都和誰見了面?
What: 那只狗做了什么?男孩們做了什么?
一旦小朋友們有了總結這些要素的習慣,將來看復雜情節的時候,也會條理清晰,因為他們腦子里大概有個框架,是帶著這個框架去閱讀。
3、改寫或續寫故事
學生對故事進行改寫或續寫是一個很常見的對閱讀進行拓展的方式。
還以上面的故事《 and the dog》為例,這個故事只是到“小狗引起騷亂”就結束了,如果針對這個故事進行續寫,該怎么提問呢?
可以是:兩個男孩會不會將遛狗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告訴鄰居 Mrs (狗的主人)呢?
如果選擇告訴鄰居Mrs ,老師會讓學生們替 給 Mrs 寫一封信,解釋整個事件并道歉。
這個拓展的教學內容是讓孩子們在學會續寫故事的同時,學會如何寫信。
4、研究式的提問方式()
學生讀完一本故事書后,老師會給學生一個題目去做研究,并將研究結果進行整理。
舉個例子,在最近姍姍的網課中,有一個主題是“ ”(動物棲息地),老師在帶孩子們讀書時,挑選了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的繪本作為課件。
在完成這些書的閱讀后,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作業,讓他們去特定網站進行研究,自己挑選某個動物為主題的圖畫書進行閱讀;同時,老師列出了一些問題,給孩子們提供一些思路: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
動物的名字是什么?
To of does it ?
屬于什么科(目)?
What does it look like?
它長得像什么?
What does it eat?
它吃什么?
does it live?
它住在哪里?
Why is the ?
為什么這種動物瀕臨滅絕?
What can be done to help?
人類能做些什么來幫助它們?
老師還要求它們,根據自己記錄下來的答案,整理成一張宣傳這種動物的海報。
最終,姍姍選擇《 》(恒河豚)這本書作為素材,經過閱讀、知識梳理后做了一張號召拯救這種海豚的海報,見下圖。
5、批判性思維的提問方式( )
“批判”這兩個字似乎給人感覺是“喜歡挑刺兒”,難道批判性思維就是對一切東西持懷疑眼光,進行抨擊和批判嗎?
批判性思維是在基于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邏輯嚴謹的推理、合理的論證、培養思辨精神的過程。
說到批判性思維,不得不提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他將認知目標分成六個階層,從低到高依次是: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
若要在閱讀時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該如何提問題呢?
我們可以拿 《小紅帽》 這個故事作為例子,看看培養六個級別的思維模式可以提什么樣的問題。
級別一: 記憶
Who was Red Hood to see?
小紅帽要去探望誰?
級別二: 理解
Why did the wolf put on 's ?
為什么大灰狼要穿上奶奶的衣服?
級別三: 應用
What is the with Red Hood to walk the ?
小紅帽選擇獨自穿越樹林,這樣做有什么問題?
級別四: 分析
If Red Hood to walk on a road,what ?
如果小紅帽選擇走大路,會發生什么?
級別五: 評估
If you were Red Hood, what you do?
如果你是小紅帽,你會怎么做?
級別六: 創造
the to a poem or song from the or to make a for《 Red Hood》.
鼓勵孩子寫一首關于這個故事的詩或一首歌,或者做一張宣傳《小紅帽》的海報。
在國外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幫助自己或學生更好地理解提問題的遞進關系,很多老師會在教室里掛上布魯姆的問題列表海報,例如下圖:
總之,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技巧性的提問,來引發高層次的思考( )。在這個方面,可以從小朋友讀繪本就開始培養,可以幫助小朋友養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習慣。
6、閱讀反饋圖式的提問方式( )
閱讀反饋圖( )是西方小學的老師經常使用的一種輔助閱讀的教學方法,就像中文教學中的讀后感,只是更加多樣化、更細致,并且能找到適合不同年齡學生的閱讀反饋圖。
閱讀反饋圖種類非常多,可以幫學生整理思維、總結歸納,也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閱讀的深度。
這里分享美國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老師康奈爾的經驗,她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讀完書后需要完成幾頁“閱讀反饋表”。
每個學生都有這樣的一個 閱讀文件夾 ,用來收集自己的閱讀反饋表,學生們還設計了封面。
每完成一份閱讀反饋表,就放入閱讀文件夾內。這樣一個學期下來,老師能清楚地看到學生的進步,學生們自己也比較有成就感。
閱讀文件夾使用顏色標簽分類,不同的閱讀反饋卡,代表著不同的閱讀水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