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教育影響及意義
家長對孩子的重視程度提高了,但正確的教育觀念、科學的養育方法、“三個面向”的教育視野缺乏。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綜合性的教育。
1、以環境影響孩子
許多孩子學習條件不錯,本身素質也好,但學習成績不佳。究其原因,多數是怕苦怕累,欠勤奮好學所至。在一個家庭中,家長除了營造一個勤奮好學的氛圍外,還要精心培養孩子的恒心和毅力,要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孩子早睡早起,無論什么情況,都要認真落實。如果家庭沒有嚴格的生活制度,父母約人在家里打牌至深夜,早晨睡懶覺,不能按時開飯,家里的東西擺放雜亂無章,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那么,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培養孩子的進取心。面對當今世界人才的激烈競爭,盡早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才能、用知識武裝孩子頭腦勢在必行。所以要培養孩子樹立起永遠進取、追求競爭的思想,最后還要給孩子以具體的幫助。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經過許多這樣那樣的困難,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走出困境克服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失去信心時,家長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并耐心的鼓勵:困難是暫時的,戰勝困難就是勝利。孩子遇到失敗而灰心喪氣時,家長要及時的伸出熱情之手,鼓勵他:失敗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風順的。當孩子見異思遷,不愿做艱苦努力時,家長要以長輩的經驗告誡他們:見異思遷、半途而廢,最終將一事無成。當孩子因某種挫折感到氣惱或沮喪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其他的方式表達和遷移其消極情緒,嘗試著把它轉化成中性的甚至積極的體驗。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意義的因素,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想要在學習上獲得滿意的成績,就必須朝著既定的目標勤奮努力,持之以恒。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杰夫說:“平靜的湖水,練不出強悍的性格;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歷史上成就卓越的科學家、名人,在困難的環境里,不但沒有泯滅成才的意志,相反,使他們更加深刻的認識了環境并改造了環境。只要父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應對自己周圍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會時時處處充滿陽光。
2、以正確的觀點引導孩子
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可謂盡心盡力,成了孩子發展的總導演。在中國,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家長就對孩子持否定態度。“學而優則獎”已成為相當一部分中國家長鼓勵孩子學習的常用手段。而美國家長給孩子的獎品從來不以考分來衡量,美國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是通過“按勞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務的。所以美國的孩子參加勞動從不厭倦,而是表現的異乎尋常的積極。中國的孩子并不比美國的孩子差,他們也有勞動的渴望,對一切事情都充滿好奇,都想動手做一做。一個男生曾經這樣對我說:平時在家里大人們總不讓活,說是好好學習就行了,有時也真想嘗試勞動是什么滋味、想體會一下勞動的樂趣。由此可見,中國的家長讓孩子參與勞動的機會太少了,以至于出現家務勞動“理所當然”的由父母包辦代替的不正常現象。他們認為孩子參加勞動,耽誤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得不償失。在家里不鼓勵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孩子參加學校的公益勞動,家長也不支持,尋找理由不讓孩子參加,這是一種缺乏遠見的表現。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體力勞動對于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可見,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必將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家長應該清楚,勞動與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關。試想,看著用自己的雙手洗干凈的衣物、餐具、打掃整潔明亮的房間;望著校園中用自己的雙手栽培的花卉、小樹,孩子們心中那份對于“勞動創造一切”的情感體驗,不是會遠遠勝于滔滔的說教嗎?實踐證明,在家里獲得正確的勞動教育的兒童,以后會很順利的完成自己的專業教育。凡是在家里沒有接受任何勞動經驗的兒童,則會遭到各種失敗。所以要培養孩子在良好的勞動習慣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給孩子適度的愛
在我國,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有一些家庭中,對孩子的嬌生慣養、偏愛溺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不但“掩其不善”,而且“恣其所為”,嚴重的影響了青少年的素質培養。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往往將幼小的兒童當做娛樂的“玩具”,只知道在逗笑中享受所謂的“天倫之樂”,只知道千方百計的滿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完全忘記了父母對孩子應負的教育責任。結果,使一些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一種“以我為中心”的強烈觀念,養成了一種只知道滿足自己欲望的自私心理。一些家長不但不及時的對孩子的錯誤加以批評和教育,而且不讓他們經受任何艱難困苦的磨練,等入學后,如果不能獲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又往往訓斥、責罵,甚至拳腳相加。以致造成意想不到、事與愿為的后果。愛與支持的給予應是有一定條件和一定“度”的。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獨特的天才與個性,對孩子積極、正確、恰當的思想和行為給予適當的表揚與獎勵,而不是一味的溺愛。
一位名人說過:孩子的成敗與否80%在于父母的教養。所以,怎樣愛孩子,既是一門微妙的藝術,又是一個有深奧學問的社會課題。社會要求我們每個做父母的都必須轉變觀念,過好教育孩子這一關。不要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要清楚的認識到,當孩子離開母體來到這個世界上,他首先屬于社會,其次才屬于家庭,養育孩子是為社會承擔義務。教育孩子盡管方法不同,但必須講究分寸。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善惡、是非、美丑的判斷,能夠在耳濡目染中遠離邪惡和犯罪,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高尚的品德,能夠在誘導感化中獲得向善的品行。人們常說,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從素質教育來說,家庭教育確實有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重視孩子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更要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搞好家庭教育,才能有利于孩子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