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習俗,是怎么來的?貼“福”和
2021年的春運,將于陽歷1月28日正式拉開大幕。不過,今年想從外地回家過年的朋友,還需要做好一定的防護措施。比如核酸檢測,居家隔離,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防疫手段。
但在外打拼奔波一年,好不容易回趟家,也需要和親朋好友來個大團圓。
然而,每逢春節(jié),有項習俗是每家每戶都要遵守的,那就是在大年初一早上,需要在家門口貼上一副對仗工整的春聯(lián)。
春聯(lián)可以是從市場上購買,或者友人贈送。如果家中有喜好書法的長輩,也可以自己揮毫潑墨,寫出一副與眾不同的春聯(lián)。
可同學們清楚嗎,為何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邊貼上春聯(lián),這種貼門聯(lián)的習俗是何時傳出來的呢?
北宋大文學家王安石,曾寫過一首著名的《元日》,這首詩有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其中有這樣一個詞語“桃符”,就是北宋時期的人們,對春聯(lián)的別稱。“桃符”也能稱之為“門對”,或者“春貼”。
那至少從這首詩來看,北宋時期,家家戶戶就已有貼春聯(lián)的習俗。可讓人疑惑的是,貼春聯(lián)無外乎只是將兩張寫滿字的紙掛在門邊,這種行為會給大家?guī)砟男┖锰幠兀?/p>
民間口耳相傳,之所以會在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大門邊都要貼上春聯(lián),與《山海經》有一定的關系。
據(jù)說,古代有兩位守護神,這二位神祇分別叫做神荼、郁壘。每逢正月,地府就會飄蕩出無數(shù)鬼魂。如果這些鬼魂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和郁壘便會把它們捉住,送往地府。
所以,這兩位守護神有著鎮(zhèn)宅保平安的寓意。
到了東漢時期,百姓將神荼、郁壘名字刻在桃木板上,并將其掛在家中,這塊桃木板就是“桃符”。不過這些都是民間所流行的迷信學說,大家只需聽個樂呵,千萬不要當真。
《后漢書·禮儀志》:桃符長六寸,寬三寸,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國時,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昏庸無道,國家滅亡之際,他還在尋歡作樂。
公元964年正月,孟昶為圖個吉利,在桃符上寫下“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賀長春”。孟昶寫的這副對聯(lián),在很長時間里,被后人認為是“中國第一副春聯(lián)”。
《蜀梼杌》:蜀未亡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于寢門,以其詞工。昶命筆自題云:“新年納馀慶,嘉節(jié)賀長春。
那我們是不是就能定下結論,五代十國時期,家家戶戶開始有了貼春聯(lián),也就是貼桃符的習慣呢?
其實并非這樣,根據(jù)上世紀80年代,敦煌莫高窟一項發(fā)掘報告顯示,莫高窟0610藏經洞里,出土了一副唐朝時期的春聯(lián)。
這副春聯(lián)左邊寫的是“三陽始布”,右邊則是“四序初開”。撰寫這副春聯(lián)的作者,名叫劉丘子,活動時間應該是在開元時期(713年12月—741年12月)。這副春聯(lián)是他在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撰寫完成的。
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應該就是這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屈指算算,這副春聯(lián)距今也有近1300年的歷史。比孟昶的作品,提前了近240年。
如此說來,唐朝時期就已有寫春聯(lián)的習俗。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將“桃符”改為春聯(lián),可是明朝洪武時期的事情了。
據(jù)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春聯(lián),甚至洪武大帝為了讓大家都貼春聯(lián),還下達正式的法律文書。
他從金陵城開始,推廣正月初一貼春聯(lián)的習俗,如果有人膽敢在正月不貼春聯(lián),將會被處以罰款或其他懲罰措施。
《燕京時歲記》:“春聯(lián)者,即桃符也。”
就這樣,東漢時期誕生的“桃符”,到了朱元璋這一時期,就變成了春聯(lián)。
不過可能大家還會很好奇,有不少人家貼著是左右對仗工整的春聯(lián),但是大街上還有許多貼在窗戶上的“福”“春”字。
那貼這種“福”、“春”字,又有何寓意?
同學們可以這樣理解,貼上“春”、“福”,代表古人為了祈求祥瑞和納福的寓意。
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梁元帝蕭繹執(zhí)政時期,湖南、湖北兩地的人們,會用五顏六色的綢布,剪成燕子的形狀戴在頭上。剩余的綢布則是要寫上“宜春”兩個字,貼在家中。
宗懔《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賦曰: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于東方,乃設燕以迎至。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貼“春”字,在古代又被稱之為“宜春貼”,與貼春聯(lián)一樣有著相同祈福的意思。貼春聯(lián)是在每年正月初一,而貼春字則是在每年立春的這天。
經過不少楹聯(lián)專家考證后認為,春字帖包括春聯(lián),都有著相同的起源。只是名稱有所不同,又根據(jù)各地風俗不一,所以在細節(jié)上又有所區(qū)別。
我國北方某些地區(qū),習慣將“春”、“福”字倒過來貼,諧音就是春到了或者福到了。另外,因為各地習俗不同,貼春聯(lián)和春字的時間也有較大差別。
華北地區(qū),一般是臘月二十九開始貼春聯(lián),華中地區(qū)則是提前三天就會早早地貼上。某些南方家庭則是選擇在春節(jié)前一天,也就是除夕的早晨8:00左右貼上春聯(lián)。
貼春字時間也有不同,大部分人家是在立春當天貼上。少部分人是在立春前兩天,貼上春字。
至于貼福字,與貼春聯(lián)屬于配套程序。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
“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也是招福納瑞的寓意。北宋時期,家家戶戶已經用貼春聯(lián)的方式,取代掛桃符,可大家還是將春聯(lián)稱呼為桃符。
之所以1000多年來,每逢春節(jié)或立春,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春聯(lián)或者春字、福字,不外乎,都是想在來年討個好彩頭。
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這并不關乎任何迷信學說,而是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文化精髓。
參考資料:《后漢書·禮儀志》《蜀梼杌》《燕京時歲記》《荊楚歲時記》《夢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