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是華而不實的雞湯還是
前幾天和一位同事討論滿分作文都有什么特點,同事表示:低分作文各有各的不同,但滿分作文其實都是相似的,比如結構完整,立意新穎,論據充分,層次分明等,作文語言也會讓人眼前一亮,總之就是通篇給人一種驚艷且舒適的感覺。
作文是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的,但能寫出滿分作文的人并不多,那么應該如何寫出一篇滿分作文呢?我們先來看一些高考中的滿分作文,分析一下這些作文的特點。
這篇《無論得失,皆是過程》標題對偶,讀起來朗朗上口并且點明了文章主旨,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的知道作文要表達什么,這樣開門見山的作文標題在考試中很容易加分,出錯的概率比較低,而且不需要那么多的時間去思考,表達能力沒那么強的同學可以選擇這種開門見山式的標題。
作文首段引述材料,通過引述材料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無論得失,皆是過程,言簡意賅的點明文章主旨,文章主體部分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生活的真相是處處是得失,第二層為一切得失為人生的必經之歷程,第三層為盛世就是在歷史的不斷更迭中前進。
第一層考生用屈原、閉關鎖國等例子作為論據有力的論證了分論點,第二層以高考、屈原等例子作為論據進行論述,第三層是素材、論述、素材的方式進行論述,以江山更迭、梵高的畫作作為論據,有力的論證了分論點。
文章結尾部分引用了名言素材,扣題的同時升華文章主旨,與文章首段相呼應,總結全文,上升高度,這里可以參考一個小點,引用名言之后要對名言進行解釋,比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為“不汲汲于得,不戚戚于失,無論得失,皆是過程”,引用名言以后要用解釋作為過渡或者點明主題,不能只有一句名言,看起來單薄且突兀,有時候閱卷老師甚至不理解為什么要放這么一句話。
通篇來看,這篇文章立意新穎,層次分明,論據充分且有力,結構完整,語言簡明干練,文筆非常不錯,同時大量的素材、名言讓文章更加的完整,更富有文學氣息。
這篇《世界為立心者鼓掌》標題依舊采用的是開門見山的形式,直接點名文章主旨以及寫作對象,讓閱卷老師知道考生要寫什么,首段考生借用孔夫子、蘇武等事例引出文章的主旨,開門見山。
主體部分分為三層,三個分論點,分別是:立心,立的是一顆飽受苦難卻堅強的心,立心,立的是一顆舉世混濁卻清純的心,立心,立的是一顆平平凡凡卻高昂清和的心,考生對三個分論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
第一層借用摩西與子民、司馬遷、勾踐等人的事跡,論證了第一層分論點,無論受到了什么苦難,都要堅強。
第二層借用蘇子、王維、莎翁、倉央嘉措等人的事例論證了分論點,即使世界都渾濁了,也一定要陽光清風,和光同塵。
第三層考生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才可以平平凡凡卻高昂清和,結尾部分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同時寫出了考生的期冀。
文章通篇來看,結構完整,素材豐富,立意新穎,但有網友表示:文章華而不實,其實并不是這樣,考生在第三層時聯系了現實,寫出了普通人應該怎么做,真正看懂了文章的人會為這篇文章所觸動。
分析了這兩篇滿分作文之后,我們可以發現,滿分作文都有很多的共性,比如議論文中論據需要充足,論據也可以說是素材,需要使用素材去論證論點,素材就需要大家在平時多做積累,可以準備一個積累本,遇到合適的素材可以積累上去,對于素材也要分類積累,比如堅持、成功、團結等可以分類進行積累。
作文的結構是作文的骨架,寫作的時候要注意結構完整,不能亂寫一通,怎么做到結構完整呢?拿到作文題目的時候不要著急,可以先在腦海中構思一個結構,寫在草稿紙上,按照草稿紙上的結構進行寫作,這樣就不會存在寫著寫著不知道寫什么的情況了。
作文要有始有終,有開頭有結尾,很多人在高考的時候時間不夠,寫出來的作文沒有結尾,這就要求大家在平時寫作的時候看一下自己需要多久能寫出一篇文章,在高考的時候給自己留出比平時多十分鐘的時間,確保作文要能夠寫完,字數要寫夠。
寫作的時候要認真,要讓閱卷老師看得出來你寫的字是什么,尤其是高考試卷需要上傳到電腦上進行閱卷,這樣就會放大試卷上的缺點,這就要求大家平時注意自己的寫作,增加卷面分,字不一定需要寫的多好,但一定要寫的認真以及清晰可見,可以增加閱卷老師對于作文的印象分。
對于如何寫出一篇高考滿分作文,你們怎么看呢?